admin 发表于 2017-6-28 08:24:24

不失足于人 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

不失足于人 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
如何与人相处,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静下心仔细思考的问题,《礼记•表记》中记载三点:不失足于人,不失色于人,不失口于人。这是我们待人接物最需要谨记的三个原则。
不失足于人,慎重举止
“大处难处看能力,小处细处看修养。”无论是在家庭中亦或是在挚友前,每个人的思想状态都是最放松的,也就是在最为自然状态下显露的行为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行。
不失足于人,包含两个意思。一是与人相处要尊崇礼仪,言谈举止尊重对方;二是不要背地里损害别人的利益,使自己德行有亏。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两点,自然能行事磊落,做一个坦荡的谦谦君子。
不失色于人,发乎情而止乎礼
“不失色于人”指的是,喜怒克制于心合乎礼仪,发乎情而止乎礼。尤其不能轻易对别人动怒,或者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无关人的身上。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。
孔子的弟子问孝,孔子说“色难”。意思就是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。懂得控制情绪,不失色于人,才是真正的为人雅量。
不仅对父母,成熟的人对待他人,总是能和颜悦色,不迁怒于人。这是一种难得的教养。儒家倡导温文尔雅,其实温文尔雅需要一颗善良、仁爱之心做基础。如此才能由内而外地和颜悦色、文质彬彬。
不失口于人,先思后语
“不失口于人”,讲的是说话谈吐应考虑听者的感受,懂得换位思考,先思后言。
《论语》中说,驷不及舌。在古人看来,一句话说出口,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。比喻一句话说出来,再也无法收回,意喻说话应慎重,否则难以收回。
《墨子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: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:“多说话有好处吗?”
墨子答道:“癞蛤蟆和青蛙,白天晚上叫个不停,叫得口干舌燥,也没有人去听它的。你看那雄鸡,在黎明按时啼叫,天下皆为之振动,人们早早就起来了。所以,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?重要的是,话要说得切合时机。”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不失足于人 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